s
【红色金融史】红色初心映江淮 ——新四军创办“江淮银行”“盐阜银行”始末(二)
栏目:党建工作 发布时间:2021-05-31   浏览:



“咱们的救星银行”


江淮银行设立在原胡泰典当行老板贾芝山的私宅内,这是一座石库门大院。几排青砖黑瓦的平房采用雕花木质结构,沿承了清代民房的建筑风格,显得古色古香、清幽雅静。

江淮银行下设营业部、会计科、秘书科、总务科、金库等组织机构,并领导正在筹建中的江淮印钞厂。江淮银行的开办经费,是新四军千方百计节省下来的军费,首期调拨给江淮银行6万元。

按照江淮银行《章程》的规定,其职能主要有3项:一是办理农业贷款,支持农民购买种子、耕牛、小型农具和凿井灌溉;二是向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三是商业贷款。鼓励商人到敌占区城市采购生产、生活资料,活跃根据地市场,解决根据地群众生产、生活必需。

而且,还贷方式也灵活多样。比如发放给农民的贷款,基本上无息或低息,秋收后可用粮还贷、抵税。对于到期无力偿还者,在核清事实后,给予减免。

这些做法,有效地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为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强的经济支撑。

1941年6月,阜宁县农村因旱灾严重,麦子歉收,农民连购买稻种的钱都难以拿出。江淮银行获悉后,请示军部对江淮银行增拨3万元资本金,作为阜宁县农村金融的调剂资金。资金到位后,江淮银行工作人员连夜从盐城奔赴阜宁,实行“上门服务”,将这笔资金逐一发放到阜宁县的各基层“农救会”,由“农救会”根据各户需求进行发放。阜宁县的农民领到贷款后,欢天喜地,连声称赞:“江淮银行是老百姓的救星银行。”

微信图片_20211215102024.jpg

新四军江淮银行一元币










三大攻坚战


新四军在盐城战斗和工作期间,纪律严明、生活简朴、官兵一致,在供给困难、缺吃少穿、连一日两餐稀饭都无法保证的窘境下,全体官兵仍然抱着舍身救国的信念,顽强抗击着日本侵略军。这些,都被老百姓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中!

有了人民的支持,江淮银行与敌展开货币战,打响了三大攻坚战:

第一战是“阵地战”。江淮银行与苏北边区贸易局、税务局密切配合,在售货和收税上,积极维护“法币”地位,不让日伪势力发行的“日本军用手票”和“中央储备券”在根据地流通,稳稳地守住根据地的金融阵地,使敌人的货币在根据地难以插足。为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江淮银行安排专人,按照一定比例,将根据地内群众原先持有的“日本军用手票”和“中央储备券”等货币,按一定比例折换成“法币”,确保人民群众在货币战中不受损失。

第二战是“巩固战”。敌人对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利用军事控制,严防死守外界的物资进入根据地。但因战线拉得太长,严防死守并不奏效,边区的贸易往来,难以抵挡。敌人见封锁不住,又发动敌占区的不法商贩流窜到根据地内哄抬物价。对此,江淮银行果断“亮剑”,注重货币的投放适度,大采购由江淮银行与军部及机关协调,严防货币过多冲击市场。一旦发现根据地内物价高涨,比如粮食价格出现上涨趋势,江淮银行随即出资调拨粮食,以低于市价售出,直至压低粮价,打破了敌人搞乱根据地经济的企图与妄想。

第三战是“反击战”。即扩大“法币”的流通范围,在接近日伪占领区的边缘区域,新四军一方面从江淮银行抽调工作人员,到边缘区秘密开展工作,除收兑“法币”外,也收兑银圆、伪币等,这些货币,经由江淮银行周转,可转化为“以敌制敌”的金融武器;另一方面,在边缘区开设商店,以双重身份做掩护与敌周旋,开展业务,让敌人防不胜防。

此外,还通过敌占区的地下党,组织敌占区的爱国商人来根据地做买卖,由江淮银行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并组织根据地的商人,化整为零,到敌占区购买生产生活用品,打通敌占区的物资流向苏北根据地的渠道。


作者:朱金明 徐向林

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铭记历史 书写新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