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由省联社改制而来的江苏农商联合银行挂牌成立,全国农信改革浪潮中的“江苏方案”正式落地,全省农商银行改革发展开启全新征程。
回望来路 勇立潮头争做行业排头兵
江苏省联社成立以来的24年,是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带领全系统励精图治、接续奋斗,逐步化解历史包袱、持续焕发生机活力的24年,也是农商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断磨合成型,支农支小工作走深走实,经营管理取得历史性突破的24年。一路走来,江苏农信始终秉承初心,坚持农村金融服务方向,由“小舢板”逐渐成长为“大舰队”。
在探索改革创新中敢为先。从全国农信改革的先行者,到A股农商行上市兵团;从区域审计制度的开创者,到省级平台科技支撑的领头雁;从普惠金融覆盖城乡的主力军,到国际业务、衍生品业务开办的市场先锋;从引进国有大行作为战略投资者的“请进来”,到创设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的“走出去”.....江苏始终位居全国农信第一方阵前列,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全国之最,敢闯敢为、实干争先成为江苏农信人的鲜明底色。
在服务区域发展中挑大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通过“总对总”战略合作、党建结对共建、干部挂职互派等,构建起全省规模最大的“红色联盟”。携手政府部门和千家高校、企业,在百条产业链上开展共建,解决实际需求700余项,政银企链接更加紧密。全系统信贷服务客户数接近全省的40%,年均纳税超百亿元。60家农商行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着力做优本土化服务,超过2/3的机构成为当地存贷款“双冠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家乡银行”。
在厚植普惠沃土中扛重担。从成立之初“让城乡享有均等金融服务”的愿景目标,到“十四五”时期“主力银行、伙伴银行、百姓银行”三大使命的提出,省内农商行始终坚定不移将金融资源更有效配置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薄弱地区。全系统3368个营业网点、1.64万个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实现全省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连续打造了“阳光信贷”“金融服务村村通”“扶贫小额信贷”“富农易贷”等特色服务品牌,并以全省1/8的贷款份额,发放了2/5的农户贷款、1/4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100%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
在守牢风险底线中展担当。“一行一策”统筹推进问题机构风险处置,在全国较早实现高风险机构全面“清零”。同时通过战略投资、高管交流、中层挂职等,促进管理技术输出,推动“输血”救助向“造血”帮扶转变。既聚焦治“既有风险”的标,又突出治“潜在风险”的本。持续传导风险为本的经营理念,花大力气完善行业制度建设和行为规范,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风险偏好限额管理、数字化风控工具打造等入手,常态化开展业务指导、风险提示、审计监督,推动风险由控制监督转向主动管理。
还看当下 鼎故革新探寻增长新曲线
随着经济结构加速调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省联社与基层农商行法律关系上的错位、管理体制上的争议,以及农商行自身粗放式经营与经济社会发展外部进程的不适应性等矛盾日益凸显,体制缺陷及衍生出的问题导致新的金融风险积聚。发展出题,改革作答,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应运而生。正是得益于上一轮改革中形成的良好经营质态,本轮改革我们更多聚焦发展而非化险,采取自上而下股权联结的农商联合银行改革模式,在“变”与“不变”中推动刀刃向内的破局与坚守。
锚定深化改革的“不变”内核。尽管考卷在“变”,江苏农信在“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到哪里去”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坚定。首先是支农支小定位不变。农商行与“三农”和小微企业有着天然的纽带关联,支农支小是初心使命,是农商情怀,是政策要求,更是市场选择,改革后的江苏农信对于市场定位始终不改执着与恒念。其次是两级法人体制不变。坚持“好人得好报”预期管理,维持“省级机构-基层农商行”两级独立法人体制,充分尊重小法人经营自主性,继续发挥基层农商行贴近一线、快速市场反应的比较优势。再次是市场化转型方向不变。与农信机构改革方向一致,省联社改革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企业化方向,致力于通过强总部建设,推动市县农商行经营管理效能提升。
把握应势而“变”的发展主动。从省联社到农商联合银行,并非简单翻牌,而是行业“管理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是行政化管理向现代化治理的模式转换。治理之变在于理顺管理逻辑。围绕管理体制上的争议,在省委有关方面的支持帮助下,我们着力从理顺行业党组织关系与产权关系入手,引入国有耐心资本,择机参股农商行,并受省政府委托行使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职责,建立起自上而下的资本纽带。农商联合银行搭建新型“两会一层”公司治理架构,设立行业治理委员会,构建各司其职、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行业治理新机制。功能之变在于提升履职精度。聚焦“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问题,省政府进一步细化了农商联合银行履职边界,以清单式列明正负面履职事项,淡化行政管理,增强服务功能。同时一体推进做小做散、风险防控、大零售战略、数字化转型以及新一代科技系统建设等工程,集中精力办好事关全局的要事、事关农商行高质量发展的大事、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实事。经营之变在于重塑多元生态。立足全系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我们积极探寻撬动金融服务与市场经营的着力点,创造条件努力争取更多业务资质,培育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生态多元的新型农村金融供给。深化“大平台”方向引领、数字支撑、成长赋能,构建联合银行主导、专业化平台支撑、系统重要机构引领的协同发展道路,打造“利出一孔、力出一孔”的崭新局面。
积蓄未来 上下同欲开启奋进新征程
成立农商联合银行只是深化改革迈出的第一步。我们深知,体制机制的重构、要素活力的激发、发展潜能的释放,仍然任重道远。再启新程,江苏农商联合银行牢记中央深化农信社改革初衷,坚定正确发展方向,带领全省农商行从“小步碎跑”到“蹄疾步稳”,从“单项突破”到“系统性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农商银行共同体。
以更高站位锚定金融向党“定盘星”。始终牢记金融向党的政治属性,坚持党管金融的根本原则,推动行业党的领导作用发挥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系统谋划打造行业党建品牌。弘扬新时代农信“背包精神”,主动策应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大局,在金融供给提质增效中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最大化激发党建与业务相融相促“乘数效应”。全面从严管党治行,推动巡审联动、标本兼治,树牢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和风气,以清廉文化构筑金融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
以更大力度提升金融治理“新效能”。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持续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行业治理委员会工作机制,促进行业治理规范与行业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农商联合银行从传统机关思维向现代金融企业经营思维转变,加快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更加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更加激励竞争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引导农商行真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体系、分工体系、业务体系,完善“形神兼备”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
以更优标准打磨金融为民“金招牌”。始终坚守支农支小主业,构建体系化、标准化的做小做散体制机制,推进小微信贷产品创新、“三台六岗”流程模式创新、移动展业渠道创新,更富成效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打造多层次、立体式的大零售生态圈,夯实农商行特色化经营的场景基础、生态基础与客户基础,探索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发展逻辑和商业范式。以提升差异化竞争力为核心,纵深推进精品银行、特色支行和金融便民服务示范点“十百千”创建工程,深挖特色,锻造精品。
以更实举措共绘行业发展“同心圆”。久久为功、夯实打牢数智转型、研发创新、智库建设等基础性工程,培育行业长远竞争优势。统筹科技资源,强化上下融合、业技融合、敏稳融合的服务模式,促进全系统共建、共享、共防。立足企业级架构视角,打造升级数据、风控、营销、智能四大中台服务群,搭建统一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开展人工智能场景探索应用。增强个性化敏捷研发响应,着力提升金融科技产品“好用度”。深化专业引领,推动金融工程实验室研究及成果落地,为全系统资金业务开展提供精准投顾服务。
以更强韧劲筑牢金融安全“防火墙”。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守牢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深化数字化技术在风控领域的应用,健全企业级风控工具体系,持续加强对重点机构、重点业务风险监测、预警、报告和处置,推动风险“早识别、早发现、早处置”。深化合规银行建设,搭建省版合规管理平台,助推合规管理实现事前审查审核、事中监测预警、事后检查整改的集成作业、一体推进。构筑系统内风险防控屏障,压实农商行风控主体责任,守土尽责坚决维护区域金融安全。
“再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前进的道路依然充满未知和挑战,江苏农商联合银行将以笃行不怠的奋斗之姿,担当有为的实干之风,不畏压力增动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持续推动全省农商行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全国农信改革发展贡献新的江苏智慧。(作者:胡建斌 江苏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上一篇: 无 |
下一篇: 无 |